貴妃荔枝來自何方?嶺南!

貴妃荔枝來自何方?嶺南!

2025年05月23日 10:15 來源:羊城晚報
大字體
小字體

  齊文娥 周松芳

  廣東是荔枝的原產(chǎn)地,漢代才開始向外傳播,如三國吳康泰《扶南記》說:“荔枝始傳于漢世,初惟出嶺南,后出蜀中?!睎|傳福建就更晚,雖然北宋福建蔡襄的《荔枝譜》說:“荔枝之于天下,唯閩粵南粵巴蜀有之?!辈贿^含糊其辭蹭老大?!皾h初,南粵王尉佗以之備方物,于是始通中國?!睅X南荔枝最初顯然是以干果進貢:“尉佗嘗獻高祖鮫魚、荔枝,高祖報以蒲桃錦四匹?!?葛洪《西京雜記》)但即便是干果,也足以傾動人主:“漢武帝元鼎六年,破南越,建扶荔宮。扶荔者,以荔枝得名也。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,無一生者。連年移植不息,后數(shù)歲,偶一株稍茂,然終無華實,帝亦珍惜之。一旦忽萎死,守吏坐誅死者數(shù)十,遂不復(fù)茂矣?!?《三輔黃圖》)至于說“其實則歲貢焉,郵傳者疲斃于道,極為生民之患”,也即說進貢鮮荔,系孤證,難成立。

  壹

  真正進貢鮮荔,是在東漢和帝劉肇永元年間(89-105)。當時經(jīng)過“明章之治”,國力臻于極盛,史稱“永元之隆”,或許因此而有鮮荔之貢:“舊南海獻龍眼、荔支,十里一置,五里一堠,奔騰阻險,死者繼路?!睗h和帝畢竟是明君,所以:“時臨武長汝南唐羌,縣接南海,乃上書陳狀。帝下詔曰:‘遠國珍羞,本以薦奉宗廟,茍有傷害,豈愛民之本。其敕太官勿復(fù)受獻?!墒撬焓⊙??!?范曄《后漢書·和帝紀》)后面還引了三國吳謝承《后漢書》對唐羌及其所上書的介紹:“唐羌,字伯游,辟公府,補臨武長。縣接交州,舊獻龍眼荔支,及生鮮獻之,驛馬晝夜傳送之,至有遭虎狼毒害,頓仆死亡不絕。道經(jīng)臨武,羌乃上書諫曰:‘臣聞上不以滋味為德,下不以貢膳為功,故天子食太牢為尊,不以果實為珍。伏見交址七郡獻生龍眼等,鳥驚風發(fā)。南州土地,惡蟲猛獸不絕于路,至于觸犯死亡之害。死者不可復(fù)生,來者猶可救也。此二物升殿,未必延年益壽。’帝從之。章報,羌即棄官還家,不應(yīng)征召。著《唐子》三十余篇?!敝x承的“交州”表述比范曄的“舊南?!币獪蚀_,后者會使人誤以為從今廣州地區(qū)進貢,雖然舊南海范圍甚廣,然中心乃在今廣州地區(qū)。以當時的交通條件,貢地應(yīng)該在屬今粵西地區(qū)的郡縣。漢代合浦、徐聞為海上絲綢之路始發(fā)港,貢道也就偏在嶺南西部,道路交通條件成熟很多。秦設(shè)三郡兩郡在西,漢從先設(shè)九郡到后裁為七郡,東部始終只有一郡,也很可說明當時西部更為發(fā)達,交通也更為便捷。

  貢荔雖不可平民得嘗,但令名可以轟傳于外,漢代大學者王逸稱荔枝“卓絕類而無儔,超眾果而獨貴”當非虛譽。荔枝停貢,則聲譽漸歇,故唐代名相張九齡作《荔枝賦并序》,雖然說荔枝是“百果之中,無一可比”,且逢人便說,但“諸公莫之知,固未之信”,平頭百姓就更是難所聞了。張九齡是唐玄宗的名相,或許說多了傳于楊貴妃之耳,加之同出嶺南高州的大宦官高力士的“助力”,便想嘗鮮嶺南荔枝吧,如此寵她的唐玄宗豈有不從之理?遂藉杜牧的“一騎紅塵妃子笑,無人知是荔枝來”,使荔枝進貢故事代代喧傳,至于今日。

  貳

  但是,熱烈而平靜的貢荔故事,因為蘇東坡在《荔支嘆》中一句“永元荔支來交州,天寶歲貢取之涪”,而致唐代貢荔的粵蜀之爭千年不息。其實這個問題并不復(fù)雜,當年蘇軾忽發(fā)此言,將楊貴妃吃的荔枝溯源至涪陵,當屬身為蜀人,且與楊貴妃同鄉(xiāng),愛鄉(xiāng)情切的鄉(xiāng)曲之愿,因為他沒有提出任何依據(jù),在他之前也沒有任何人提出蜀地之說。宋代學者吳曾便在《能改齋漫錄》中批駁:“東坡詩乃以‘永元荔枝來交州’為據(jù),實屬牽強附會?!?/p>

  與楊貴妃差不多同時代的湖北襄陽人鮑防,天寶十二年進士,歷任御史大夫、福建江西觀察使、左散騎常侍、禮部侍郎,封東??す?,追贈太子少保,他在《雜感》一詩中即詠及貢荔一事,就明確說是貢自嶺南的西部,即同于東漢和帝永元時的交州之地:“五月荔枝初破顏,朝離象郡夕函關(guān)。雁飛不到桂陽嶺,馬走皆從林邑山?!?/p>

  公元766年,也即楊貴妃死后10年、玄宗死后4年,杜甫作《解悶十二首》,其九曰:“先帝貴妃今寂寞,荔枝還復(fù)入長安。炎方每續(xù)朱櫻獻,玉座應(yīng)悲白露團?!薄把追健碑斨笌X南;從來沒有用炎方指代蜀地的。清仇兆鰲注引《唐史遺事》也這樣說:“乾元初,明皇幸蜀而回,嶺南進荔枝。上感念楊妃,不覺悲慟?!庇忠?鶴齡)注說:“獻自南海,故曰炎方?!碧貏e是“每續(xù)”二字,表明正是接續(xù)此前的嶺南貢荔。更重要的是,兩詩均作于四川,如果貢由巴蜀,杜甫焉有不知之理,何必舍近求遠,冒蜀人之不韙?

  有意思的是,仇兆鰲又在《解悶十二首》之十(“憶過瀘戎摘荔枝,青峰隱映石逶迤。京中舊見無顏色,紅顆酸甜只自知”)中明確說相傳的荔枝由涪州進貢是錯的:“(明王嗣奭)《杜臆》:‘涪州有荔枝園,相傳謂充貢于貴妃者?!⑷ゾ熡冗h,今讀公詩,知出瀘戎者是。傳稱置驛傳送數(shù)千里色味未變,此蓋駁其無是理也?!瘪g倒涪州之說很重要,因為自蘇軾之后,主蜀貢者都說是貢自涪州,而在瀘戎親手摘嘗過荔枝的杜甫,都可推證即使蜀地要貢,也應(yīng)貢自瀘戎。但仇鰲顯然自相矛盾地誤讀了杜甫,因為上一首他才注明貢自嶺南,而且杜甫也一再明說是貢自嶺南,如在《病橘》中說:“憶昔南海使,奔騰獻荔枝。”

  雖然在杜甫這里已經(jīng)充分解決了荔枝的貢地問題,但茲事體大,且內(nèi)蘊豐富,也還是有必要繼續(xù)作些引證。中唐元稹的《浙東論罷進海味狀》說:“臣伏見元和十四年,先皇帝特詔荊南令貢荔枝。陛下即位后,以其遠物勞人,只令一度進送,充獻景靈,自此停進。”說明在安史之亂后國家政局不靖、國力遠遜的情況下,還在維持鮮荔進貢。楊寶霖認為“荊南”當為“嶺南”刻誤,并指出:“檢《新唐書·地理志》土貢有荔枝的,僅廣州南???見《新唐書》卷四十三《地理》七《嶺南道》)”。(楊寶霖《唐代嶺南貢荔小考》)其實《舊唐書·地理志》也說:“嶺南道廣州南??ね霖暲笾?。”連《新唐書·楊貴妃傳》都說,由于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溺愛,致“四方爭為怪珍入貢,動駭耳目。于是嶺南節(jié)度使張九章、廣陵長史王翼以所獻最,進九章銀青階,擢翼戶部侍郎,天下風靡。妃嗜荔支,必欲生致之,乃置騎傳送走數(shù)千里,味未變已至京師”。主持貢事的還是張九齡的親弟弟張九章,真可謂兄弟同心協(xié)力了。唐代李肇的《唐國史補》說:“楊貴妃生于蜀,好食荔枝,南海所生,尤勝蜀者,故每歲飛馳以進?!鼻迦酸üι蹴t其言。可見史家的基本認知,歷千年而未變。關(guān)鍵是《新唐書》的主要修撰者之歐陽修還是蘇軾的老師,也反襯蘇軾突兀地冒出一句“天寶歲貢取之涪”大違師說,實在是鄉(xiāng)愿之愿,不足為訓,后世主蜀貢之說,多承蘇軾而來,更不足為訓。

  再者,楊貴妃的父親楊玄琰,曾擔任過蜀州司戶,她從小在成都長大,應(yīng)該早已嘗過荔枝。但蜀荔向來并不以品質(zhì)之佳著稱,蘇軾為蜀人,此前也不著一字,而且他還在詩中寫到楊貴妃的蜀地遺跡。只是到了嶺南,他才大開吟詠。紹圣元年(1094年),五十九歲的蘇軾再遭貶謫,踏上了“南來萬里”的惠州之路。次年四月十一日,惠州太守詹范邀其初嘗鮮荔,他寫下《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》,以“海山仙人絳羅襦,紅紗中單白玉膚。不須更待妃子笑,風骨自是傾城姝”來形容荔枝的絕美風姿。

  之后,更將其滋味比作江瑤柱與河豚,稱“厚味高格兩絕,果中無比”,并發(fā)出“人間何者非夢幻,南來萬里真良圖”的驚嘆。而在《食荔枝二首》中寫下的“羅浮山下四時春,盧橘楊梅次第新。日啖荔枝三百顆,不辭長作嶺南人”,至今都被認為是荔枝特別是嶺南荔枝的最佳代言,廣東人也為此深愛東坡千余年,或者會直到永遠。問題是,如果蜀地荔枝那么好,你為什么不早說?又為什么不早歌?反而來一句“天寶歲貢取之涪”讓粵人略有怨言?呵呵!其實他的恩師歐陽修對廣東荔枝贊頌得更早也非常好:“五嶺麥秋殘,荔子初丹,絳紗囊里水晶丸。可惜天教生處遠,不近長安。往事憶開元,妃子偏憐,一從魂散馬嵬關(guān)。只有紅塵無驛使,滿眼驪山?!?《浪淘沙》)在贊頌嶺南荔枝上,他們倒是師徒同心,堪為佳話。

  叁

  雖然我們可以說楊貴妃的荔枝貢自嶺南,但嶺南很大,具體到何方?馬伯庸在小說《長安的荔枝》里都不肯或者不敢說得明白,不過詳文意還是偏在東部廣州及其附近。但史料則多指向西部,前面已有多有說明,這里再補充說明一下。首先是到了楊貴妃貢荔時代,一代名相張九齡已經(jīng)開辟了嶺南東部的大庾嶺驛道,繼續(xù)沿嶺西驛道上貢,或許與玄宗最寵幸的宦官高州人高力士有關(guān)。更重要的是時人認為中國荔枝之佳者在嶺南,嶺南荔枝之佳者在高州,如晚唐段公路《北戶錄》曰:“梧州火山者,夏初先熟而味小劣。其高、潘州者最佳,五六月方熟?!?/p>

  晚近力主貢自嶺南特別是高州者,則非阮元莫屬。他在《嶺南荔枝詞》里一再強調(diào)這一點,雖然進貢路線與傳統(tǒng)說法有所區(qū)別。他先說:“人道驪山驛騎長,漫疑不是嶺南香。漕河自古通扶荔,此路難瞞張九章。”對此,其子阮福注曰:“考唐時轉(zhuǎn)運,由揚州入斗門,渡淮入汴,由汴入洛,由洛入渭,運入太倉。嶺南貢荔,當亦如轉(zhuǎn)漕之制,連株成實,輕舟快楫抵渭南后,摘實飛騎,一晝夜可至長安矣。若云馬上七晝夜,必無此事。”又引《舊唐書·地理志》“嶺南道廣州南??ね霖暲笾А保翱紪|西川土貢皆無荔支”。再引《樂志》及杜詩說:“據(jù)此數(shù)證,已為確實,況子美生于唐代,目擊其事,其為嶺南之荔更無疑矣?!毕榷ㄏ聨X南,再進一步定調(diào)高州:“新歌初譜荔支香,豈獨楊妃帶笑嘗。應(yīng)是殿前高力士,最將風味念家鄉(xiāng)。”現(xiàn)在我們?nèi)サ礁吡κ康募亦l(xiāng)高州,還能看到很多古老的荔枝樹,也有幾處貢荔園,其中尤以根子鎮(zhèn)的古貢園為著,并成為中國重要農(nóng)業(yè)遺產(chǎn)。

  [作者齊文娥是華南農(nóng)業(yè)大學經(jīng)濟管理學院教授;作者周松芳是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研究員。本文部分內(nèi)容參考《知食:廣東荔枝》(嶺南古籍出版社,即將出版)]

【編輯:劉陽禾】
發(fā)表評論 文明上網(wǎng)理性發(fā)言,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(wù)協(xié)議
收藏文章
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,是否删除
取消
确定
图片正在上传,请稍后...
评论内容为空!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本網(wǎng)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(wǎng)觀點。 刊用本網(wǎng)站稿件,務(wù)經(jīng)書面授權(quán)。
未經(jīng)授權(quán)禁止轉(zhuǎn)載、摘編、復(fù)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Copyright ©1999-2025 chinanews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

評論

頂部